创新引领洛阳高质量发展

2018-04-09 10:12 来源:洛阳网 责任编辑:李智华

158个“洛阳支座”撑起港珠澳大桥 (新华社发)

  158个“洛阳支座”撑起港珠澳大桥,“洛阳连接器”为“复兴号”动车组构筑“安全线”,“洛阳造”平视显示器为C919擦亮“眼睛”……前不久,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热映,“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惊艳世人,不少工程闪烁着“洛阳元素”的光芒。厉害了,“洛阳创造”!

  创新被列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明确要求,河南要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其中之一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市委、市政府将“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列为“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之一,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着力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让创新引领着全市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

  去年,洛阳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343.1亿元,同比增长8.7%,高于全省增速0.9个百分点,创新正隆起洛阳高质量发展脊梁。

  “两区同建”,解好创新方程式

  大地回春,牡丹飘香。

  4月,恰逢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两周年、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挂牌一周年,洛阳也迎来了交上改革、创新答卷的重要时间节点。

  “嗞嗞嗞……”前不久,在洛阳拓博尔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车间,金属铣磨声清脆回荡,我国首台国产钢轨铣磨机器人下线。所过之处,锈迹斑斑的老钢轨瞬间铮亮如新。

  该公司董事长刘博没有想到,在洛阳自创区、自贸区便利、优惠政策支持下,产品从签约到下线,仅用了1年零4个月,让钢轨铣磨机器人成功跻身“中国首台套”!

  解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方程式,改革是“点火器”,创新是“助推器”。洛阳市抢抓国家自创区、自贸区“双区叠加”机遇,让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争当全省创新发展排头兵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头羊。

  ——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洛阳自贸区先行先试“集群注册”登记、率先推出“容缺受理”;推行项目承诺制,企业申请资料由153项减少到15项;引进首席信息官,快速推进“一次办妥”政务服务体系,诞生了省内首例“证照分离”行政审批。

  ——做好创新创业的“加法”。洛阳自创区出台创新“金十条”“人才新政30条”等50余项支持创新政策,北京推介会集中签约的40个创新项目加速实施,科技创新券发放额和兑现额均居全省之首。

  两年来,洛阳自创区、自贸区敢于闯、勇于试,结出累累硕果——

  格力来了,总投资约150亿元的格力洛阳自主创新智能制造基地落户;银隆来了,总投资150亿元的银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建设正酣;洛阳军民融合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约启动,洛阳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

  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下,洛阳创新驱动新引擎已成功引燃,爆发出澎湃强劲的新动力!

“洛阳造”F-60、F-120工业级无人直升机近日成功首飞 记者 常世峰 通讯员 王思臣 张红星 摄

  倍增加速,创新能力攀高峰

  从一个30人的小公司起步,到成功登陆A股市场,再到发布我国首支鸡新支流(Re-9株)基因工程三联灭活疫苗,省级创新龙头企业普莱柯公司这几年自主创新捷报频传。

  没有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平台,人才会聚就是空中楼阁。

  2016年年底,洛阳市高位谋划了“双倍增”行动,提出以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主体倍增;以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平台倍增。

  去年,洛阳市依据《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先后配套出台了《洛阳市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办法》等科技创新扶持奖励政策47项,形成了“1+3+N”政策体系,实施“普转科、科升高、高企提升”三大计划,让“飘红”的数据遍布“双倍增”行动一线。

  一批高水平创新主体强势崛起——

  洛阳市新增省级创新龙头企业12家,总数增至20家,占全省的1/5,同比增长15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7家,总数达到337家,同比增长118%;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实现“零的突破”。

  一批高质量创新平台快速涌现——

  洛阳市新增国家级平台11个,同比增长38%;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97个,同比增长142%;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研发平台288个,同比增长58%。

  专利,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反映。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大关,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2.6%。“双倍增”行动“开门红”完美呈现,正为河洛大地积聚更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省内首家CMA认证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落户洛阳 记者 常世峰 通讯员 郑世孝 摄

  要素汇聚,产业迈向中高端

  借力创新,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

  数字说话:去年,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0%,增速创10年新高!

  成绩背后,反映的是洛阳不断汇聚知识、创新、人力资本等经济发展高级要素,让科技创新迸发出“乘数效应”。

  “引”字发力,“院士经济”挺进创新前沿——

  在中钢洛耐院,通过引入我国无机陶瓷材料专家江东亮院士,企业开发出碳化物材料系列新产品,新增经济效益高达10亿元,谱写了院士团队与“10亿元大产业”的精彩故事。

  近年,洛阳市大力开展院士引进工作,实现引来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撑起一片产业。目前,洛阳市有省级院士工作站36个,共享两院院士38名,催生了引领产业转型、加速创新发展的“院士经济”。

  “智”字点睛,“洛阳制造”向更高端跃升——

  中国经济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背景下,洛阳市以创新为引领,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中信重工投身特种机器人研发领域,稳居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有率首位。农机龙头中国一拖集团也投资建设“新型轮式拖拉机智能制造工厂”,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轮式拖拉机智能制造新模式。

  去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5亿元,同比增长25.2%,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融”字为径,科技成果转化亮点涌现——

  机制一新,满盘皆活。2016年以来,洛阳市强力推进地企合作,先后召开了9次地企合作联席会议,签约科技合作项目和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167个,总金额182.23亿元,其中31个项目已成功落地转化,企业加快融入地方发展。

  中原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会员单位超百家,中航光电新技术产业基地等47个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去年完成投资70亿元,中信重工与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发工业CT仪,让“深居”军事院校的“黑科技”落地转化……洛阳市不断挖掘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富矿”,军地“两张皮”的困局正在被逐渐打破,地方“独舞”正逐步演变成军地“共舞”!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洛阳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后劲更大,必将迈上新高度、实现新跨越!(洛阳日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