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宜昌建设 步入绿色发展新时代

2017-06-19 21:02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振华

  

  图为:至喜大桥全景

  

  图为:磨基山公园

  

  图为:351国道栗子坪段

  

  图为:滨江绿道

  

  图为:运河绿道

  

  图为:柏临河公园

  

  图为:新区绿道

  2013年3月21日,宜昌新区推进办挂牌成立。作为宜昌城市建设主战场、火车头的宜昌新区,自启动建设以来,始终以基础设施、公建、安置、生态“四个先行”为指导,坚持“项目第一、环境优先、速度至上”理念,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放眼宜昌新区,成绩从规划图纸一跃嵌进热土。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宜昌新区新建和续建项目386个,累计完成投资1382.05亿元,筹集新区建设资金近600亿元,完成土地征迁7万余亩,拆违70多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49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到190平方公里,220平方公里新区骨架基本形成。

  宜昌,城市面貌在这些瞩目的数据中被不断刷新,人们的生活也已在这些不断刷新的数据中悄然改变。宜昌新区,用“山水相融筑大城、敢做善成创一流”的精神,书写着一份绿色发展、民生共享的实干答卷。

  生态引领 打造绿色新区

  2016年12月30日,江城大道迎来宜昌市第33届元旦长跑活动,万余市民随着这条时高时低,若隐若现的生态大道,感受着宜昌新区建设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铿锵脚步。

  全长只有8公里的江城大道,曾让建设者一度绞尽脑汁。这条道路沿线,布设有大小150余座高压电塔,大幅迁移线塔,势必抬高资金投入,大举挖山开路,有违生态理念。怎么办?

  宜昌新区坚持“生态先行”不动摇,选择让道路绕线穿杆,使得地面生态道路与空中高压走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高压线路迁改成本也从7000万元降至960万元。

  这种建设思路绝非偶然。2013年,省委、省政府在听取宜昌新区规划建设情况汇报后,要求“用后现代理念打造宜昌新区”。

  在宜昌新区的实践中,对后现代理念作出了行动上的诠释,那就是尊重自然,多留山水,促进人、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其中,绿色和生态排在首位。

  宜昌新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生态绿色保护用地115平方公里。这种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城市画卷,诠释着先保护,后发展的绿色路径。

  绿色理念,一贯到底。绿色行动,掷地有声。

  2016年7月18日,被誉为“生态桥”的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为保护中华鲟,不影响其洄游和产卵,大桥给鱼儿让路,采取一跨过江、水中不设桥墩的建设方案。不仅如此,桥面雨污也全部流入城市排污系统,不直排长江。就连灯光照明,也充分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为此,建设者在施工过程中克服多项技术难关,增加2亿元造价。

  去年落成的求索众创中心,是省内首个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创业园区。项目借鉴“海绵城市”理念,集成海绵式蓄水、雨水收集、生态水体净化、自然湿地水循环等体系,呈现集保水、蓄水、补水、净水为一体的可持续湿地生态系统。

  被赞“先进、起点高”的宜昌规划展览馆开放近一年,人气持续火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么先进的规划馆并不奢侈,用材很绿色、很环保。例如,规划馆的指示牌是用废弃的秸秆制作的,花坛是用木屑制作的,屋顶有太阳能光源,房屋上下四周有许多窗户可直接引入自然光……

  这样的生态个案,在新区建设中比比皆是,奥体中心、博物馆、各大公园,无不绿而优,好而美,展示着宜昌后现代理念的丰富内涵。

  西陵街道的王世鑫已在宜昌生活近70年,他回忆说:“葛洲坝那会儿搬进新房,三峡工程时首次从桥上过江,现在到处有高楼、公园,唯一没变的是山在、水清。”

  顶层设计 提升城市功能

  2016年3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后现代理念深入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空前的力度推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力求把宜昌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性要求,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升为制度性的安排,强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为城市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加强城市空间管制,坚守城市生态控制线,保障城市重要生态廊道和景观安全。

  严格城市规划管控。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将城市色彩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全面实施色彩规划管控。划定并实施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及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三区四线”管控。科学实施规划控绿,对保护性生态用地“只征不转”、山体用地“只补不征”,确保绿地只增不减。建立绿色图章制度,提高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和城市公共建设绿地的达标率和建设水平。推进项目建设与生态覆绿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

  骨架拓展,新城崛起,人口增加。围绕“宜业、宜居、宜旅”的目标,城市功能需要按照新理念,重新定位和提升。《意见》结合实际,提出了“双轮驱动”战略。

  推进城市新旧互动。坚持“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按照基础设施、公建、安置、生态“四个先行”原则建设新区,按照减少老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加基础设施和开敞空间的“两增两减”工作思路,开展城市修补。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大力实施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快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确保新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不低于40%。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

  建设生态绿地系统。增量提质,构建平面与立体交织、线型与点面融合、自然与城市渗透的生态景观格局。加快建设一批较大型城市生态林、城市公园、三小绿地(小公园、小绿地、小广场)和社区公园,实施一批城市生态修复工程,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建筑逐步普及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新区范围内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以及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按照不低于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规划建设。全面实施绿色房建、绿色交通、生态景观、水资源综合利用、垃圾综合处理、绿色建材、绿色能源、建筑产业现代化“八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绿色生态城区。

  五个着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宜昌新区将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人城共进、智慧个性、包容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全力以赴打好新区建设攻坚战,努力建设山水特色鲜明、宜居宜旅宜业宜学宜养的生态智慧新区,助推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未来五年,宜昌新区建设将重点围绕“五个着力”,坚定既定建设目标,强化战略定力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重工程和征迁进度,实现道路连通、绿化成景、公建启用、安置配套,确保新区建设“出形象、成规模、展亮点”。

  着力贯通新区路网。重点以“打通动脉、拓展骨架、内部循环、外部畅通”为目标,推进快速路网与各片区之间、城市交通主动脉之间的主次干道连接线建设、发挥快速路网对主城区的对内连接、对外疏散作用,提高中心路网集散能力。“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项目129个,总里程465公里,总投资640亿元。加快峡州大道、西陵二路等项目建设,实现内外环闭合;加快建设伍家岗长江大桥,为中环闭合打好基础。全力打通城市交通动脉线之间主次干道连接,推进在建并已部分通车的道路“全段通车”。推进在建路网“成环成网成片”,提升道路等级,发挥通行效率。

  着力完善综合功能。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新区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项目89个,总投资620亿元。

  着力打造绿色景观。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重点,推进新区空间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绿色生态新城。“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项目37个,总投资100亿元。

  着力推动片区开发。坚持“人城共进、产城共融、新旧互动、城乡一体”发展路径,以加快东站片区、城东片区、沙唐石板片区、五龙卷桥河片区、奥体中心片区等八大片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人、产、城、乡“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项目35个,总投资1145亿元。

  着力链接城市组团。强化规划引导和规划对接,加强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项目6个,总里程135公里,总投资140亿元。推进江城大道、峡州大道、花溪路、港窑路、点军至长阳快速路加快延伸,链接宜都红花套、猇亭区、夷陵区龙泉、黄花、长阳丹水新区等组团。

  未来五年,宜昌新区将始终坚持一流的工作标准,弘扬“山水相融筑大城、敢做善成创一流”的新区精神,务实重行,推动新区在建设规模上取得新进展,在产城共融上取得新突破,在绿色发展上树立新标杆,在包容共享上实现新跨越,为宜昌转型跨越贡献新区力量。

  本版图片由宜昌新区建设推进办公室提供

  《湖北日报》(2017年06月19日10版)

  数字报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70619/hbrb3131313.html

  

版面截图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