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文化宜昌 为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基因

2017-06-20 20:35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振华

  

  图为宜昌市规划展览馆

  

  图为宜昌市博物馆

  

  图为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作品《爱在山水间》

  

  图为群艺馆“异彩世界”展览

  

  图为宜昌市图书馆

  

  图为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厚重而多元的文化特色。

  厚植历史文化、拥抱时代机遇。宜昌以加快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文化中心为契机,跨越发展,着力打造文化软实力,成效显著。

  五年来,宜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入选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享“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宜学之城”美誉。

  五年来,宜昌以文化惠民为导向,以文化担当为具体作为,打造传统与现代交汇、古韵与新风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谱写了一曲文化兴城与文化惠民之歌——

  文化自觉 厚植历史文化发展创新产业

  舞一段高山流水,谱一曲峡江恋歌。

  5月18日,第二届宜昌艺术节在秭归启幕。秭归原创民俗情景歌舞剧《大端午》惊艳开幕式。该剧被列入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去年代表中国,赴加拿大参加“中加文化交流年”活动。

  宜昌是湖北市州中唯一举办艺术节的城市。首届艺术节创于2014年,本届艺术节将持续至9月中旬。一系列舞台文艺活动、书画作品交流、文艺产品互动等活动和广场舞大赛、诗歌朗诵等群众文化活动一起,为群众奉上丰富的文化大餐。

  厚植历史文化,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使文化产业发展日益成为该市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17.49亿,增速达1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现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16000家,其中“四上”企业290家;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占全省的12.5%,省级示范园区4家,占全省的21%,省级示范基地9家,宜昌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

  依托宜昌独特的峡江风情以及深厚的人文资源,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文化旅游千亿元产业的战略目标。

  景区文化与旅游元素不断深度融合。当阳关公文化旅游城、三峡车溪巴楚民俗文化展示传承示范基地、长阳土家风情园九佬十八匠大型交互式复原展示区等项目可圈可点。

  历史文化与文旅融合,融合效益深度凸显。宜昌市委、市政府顶层设计,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宜昌千亿文化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编制了《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突破式发展旅游业,积极推进文旅深度结合,融汇式发展文化相关产业”的战略举措。宜昌高新区、夷陵区等地方亦先后出台了支持政策,全市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协作机制,推动了产业大发展。

  目前,宜昌市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逐渐形成了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等十大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其中,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图书报刊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文化创意业、广告会展业呈现出巨大潜力和发展势头。

  骨干企业创新示范力也逐步显现。宜昌文化产业品牌企业集中在乐器制造业和包装印刷业两块。其中,柏斯音乐集团为现今内地和香港最具规模的音乐集团,旗下的金宝乐器公司荣获第五届全国“文化制造企业十强”称号,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北金三峡印务公司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是湖北新闻出版广电系统首家在境外上市企业,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印刷示范企业。

  文化与科技、工业融合大放异彩。夷陵综艺包装有限公司、三峡科技包装工业园和丽豪印刷厂等龙头企业正努力把印刷包装业培育成“百亿产业”。稻花香酒文化产业园已被认定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有文化创意企业820家。

  文化担当 实施精品战略助推文艺创作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气质的彰显。

  近年 ,宜昌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实施文艺精品生产三年行动计划。一大批在国内外产生影响的文艺作品成为宜昌城市文化的醒目标志,提升了宜昌城市人文品位。

  “中国者,盖聪明循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5月14日晚,中国首部歌颂“中国梦”主题的大型声乐套曲《中国梦声乐套曲》在三峡大学上演,该作品由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历时4年创造完成,后期,将进行展演进校园、进社区、下基层等系列惠民演出。

  近年来,宜昌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紧紧围绕重大主题,创作更多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文艺作品。先后研究制定《宜昌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三年行动计划》,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明确目标定位确定了“抓题材、抓规划、抓机制、抓人才”的保障措施和市内、市县协同联动机制。并对纳入的重点项目,每年投入300多万元进行扶持。同时,大力促成市内外资源整合,实施强强联合、共创精品。35集大型抗战史诗大剧《宜昌保卫战》自登陆央视,赢得广泛关注。

  夯实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环境,激发文艺创作生产活力。定期开展“三峡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评选,举办宜昌艺术节,评选“宜昌文华奖”和“宜昌群星奖”,不断推精品、出人才。

  2015年12月,宜昌市文联主席周立荣获得中宣部、中组部“2014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文化人才”荣誉称号。

  搭建平台,夯实基础。全力推进公益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定期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夷陵广场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月月演”被文化部命名为“特色文化广场”。市群众艺术馆被表彰为“全国十佳文化馆”。

  紧紧抓住巴楚文化、三峡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以“土家”为特色的《巴土恋歌》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以“山”为特色的《五峰板凳龙》《土家族撒叶儿嗬》双双获奖;以“峡”为特色的《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三峡我的家乡》等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大发展,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

  近年来,宜昌市先后协调中国诗歌学会在宜首次设立并颁发以屈原命名的国家级诗歌大奖——“中国屈原诗歌奖”;组织全国10余位知名音乐家来宜采风,创作出了《巴楚天堂》《昭君还乡》等优秀歌曲;大力推介宜昌文化品牌。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宜昌选送的节目《敲起琴鼓劲逮逮》斩获全国“群星奖”,成为全省唯一获奖节目;《江河恋》获“五个一”工程奖;市京剧团在全国首创“国韵大戏台”、秭归屈原艺术团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与“荆楚文化走进加拿大——中国湖北端午文化展及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

  文化惠民 引导全民参与繁荣大众文学

  5月4日,宜都“读书月”进入最后一天。陆城街道惠民图书展销现场,依然人头攒动。8天时间,宜都人在此购书9千多册。

  宜都市的农民读书节持续十年,结出硕果:2014年,宜都获评全省“十佳书香县市”;2016年,农民读书节被誉为全省读书活动的“一个奇迹”;今年4月21日,宜都再次将全省全民阅读工作十佳先进集体、十佳书香村组两项荣誉揽入怀中。

  宜昌乡村,何以书香四溢?

  这得益于近年来宜昌持续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首届宜昌艺术节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到基层到乡村,“广场月月演”“舞动乡村”“阅动乡村”等一系列活动,培育了文化消费需求。

  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宜昌博物馆新馆投资7.3亿,宜昌规划展览馆投资3.5亿,宜昌奥体中心总投资23亿,投资13亿的宜昌音乐厅(大剧院)项目正式启动,宜昌科技馆、宜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场馆正在抓紧建设中。全市的市、县两级计划完成近30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宜都将军山村李定富,今年62岁,他从1980年起就遍访当地老人,收集民间传说和革命故事进行创作。得益于宜都“乡土人才奖”扶制度,政府垫资出版《宜都守敬文艺丛书》,汇集了多名“泥腿子”作家的作品。2010年,李定富的三本书如愿付梓。

  不止写作,民间文艺亦百花齐放。2015年,反映农民劳动场景的《宜都连枷舞》登上中国农民春晚;宜都梆鼓《谜中情》,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

  为推动全市大众文学繁荣发展,宜昌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实施意见》《宜昌市宣传文化奖励办法》,设立“三峡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举办宜昌艺术节,将基层文学社团的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人才纳人评奖范围。同时每年投入200多万元,扶持基层文学社团。

  目前,全市有果园文学社、骚坛诗社、编剧联盟、散文学会等具有一定规模、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200多个,社团会员达到6000多人。全市文学社团涌现出30多名青年文学之星,8名作者的文学作品被纳入省市作家协会扶持项目。

  立足巴楚文化特色,组织引导基层文学社团开展文学创作活动。三年来,该市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8件,省级重大奖项52件,新诗学会毛子获得中国诗歌单项评选最高奖项“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

  遵循惠民原则,宜昌市确立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四维一体”改革创新为导向,通过构建两馆总分馆制、社会力量参与、群众需求反馈三大机制,“钢琴之城”“诗歌之城”“读书之城”三大品牌,文化e家、文化消费、文化联盟三大平台,全民阅读、特色文化社区、文化志愿服务三大载体,做到实践创新和顶层设计同步推进。

  如今,宜昌,正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崭新姿态,走向未来。

  展望 宜昌未来五年文化惠民路径

  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打造“全国文明城市群”。进一步全面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宜昌精神,加快打造“好人之城”“志愿之城”。

  提升宜昌屈原、昭君、嫘祖和巴楚、三国等文化品牌影响,积极抓好历史名城、名镇、名街、名村保护建设,厚植“诗歌之城”“钢琴之城”“读书之城”的文化优势,打造传统与现代交汇、古韵与新风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

  探索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高效利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加快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打造全国知名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传播基地,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文化大餐。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挖掘历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发展。

  本版图片由宜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湖北日报》(2017年06月20日14版)

  
版面截图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