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搬迁后的安能(宜昌)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生产区一角。
安能,宜昌市第一家为保护环境从长江边撤离的企业。
2015年9月,挺于长江边26年、高150米的大烟囱被爆破放倒。三峡日报曾经以“倒下”的希望为题报道了大烟囱退休,为生态文明建设让路的故事。
如今,“倒下”的希望重新挺立,在经历了搬迁转型阵痛后,安能(宜昌)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这家涅磐重生的新能源企业不仅在这个天然气收紧的冬天守护了宜昌市重点企业发展的春意,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意盎然。
两年多来,安能(宜昌)生物质热电累计提供清洁热能9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万吨,处理农民秸秆63万吨,助农民增收2亿元。
寒冬中的温暖依靠
1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花溪路的安琪生物产业园,一尘不染的车间里,成品粉剂成袋整齐码发等待灌装。然而就在1个月前,这些粉剂差点迈不过“破茧成蝶”的坎——天然气收紧,热风不续,高温烘干成粉无法实现。情急之下,他们找到安能生物质热电。很快,顺着两根粗壮的管道,安能及时送来了“温暖”。而位于城东大道的安琪老厂一直用的就是安能的热蒸汽,据安琪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覃先武介绍,2017年公司产销两旺,安琪宜昌工厂的产量增加10%左右,这背后,离不开安能这位“老伙计”源源不断的“温暖”。
天然气收紧,一些地方的企业生产受限供影响,有的甚至停产。而宜昌市安琪、鑫鼎、紫泉饮料、一致魔芋、富艺制衣、旺和食品、三峡药业普诺厂生物制药等企业却依托生物质清洁热能供应,保持了正常生产。
据了解,2017年12月入冬以来,安能为新老客户提供清洁热能3.5万多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8 %,为宜昌市重点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能源安全保障。
“大高个”倒下
安能的前生是宜昌市热电厂,诞生于1986年。上世纪80年代,伍家岗作为工业区,聚集了钢厂、棉纺厂、树脂厂等一批国有企业,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供热部门。大大小小的锅炉与居民区杂居一起,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环境。为改善城市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宜昌热电厂,实行集中供热。1989年12月一炉一机建成投产,三四十枝小烟囱被一根150米高的大烟囱取代,这根高高的烟囱伫立于城东江畔,成为乘船进出城区东大门的标识。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曾经立于城郊的大烟囱渐渐成为扎在城市中心的碍眼风景,而国家控制小火电发展的政策难关,让安能在2010年以后,陷入了发展的瓶颈,不得不开始谋划转型。
安能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楠最终决定向新兴的蓝海——生物质发电进军。他说,煤电和生物质发电其发电原理、管理模式、生产技术等基本相似,生物质发电属于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可以提供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燃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多得。
再一次站在了发展的“中心”
搬转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选址高新区生物产业园时,园区刚刚起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荒烟蔓草,一些设备机械用履带车才运得进来。
“搬”的地域落差时间可以治愈,从煤到生物质“转”的摩擦却不断冒了出来。
煤质量重,燃烧稳定,生产技术成熟,原材料供给相对有保证。生物质原料收购分散,质量轻,生产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中,原材料收储难、传输搭桥、搅笼堵塞卡死……一系列问题纷至沓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安能集团董事长王楠带领大家拿出创业精神重新开始,一个个问题解决,一个个困难克服。
1月1日,记者在安能生物质产业园看到,巨大的干料仓储棚,被粉碎的农作物秸秆等各类农林废弃物堆积如山,面积是原来用煤时的近9倍。在另一个连接传输皮带的仓库里,两台大型的推土机正在把秸秆往一边推,据安能(宜昌)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兰铁介绍,这也是新增的工序,因为燃料太轻,传输进炉比煤麻烦得多,需要靠外力推。增加了多次粉碎环节,但还是有些“逃逸”的秸秆过长,使搅笼堵塞卡死,燃烧不充分。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各个生产环节全程装上视频监控,一有问题,及时被发现及时处理。
尽管如此,为了确保客户供热万无一失,王楠决定只开一个锅炉,另一个锅炉备用,紧急情况下,AB角立刻切换,这等于牺牲了全年一半的热、电产能,但是却保障了用户稳定的供给,使企业搬转,客户信任始终不搬转。
别的问题都一个个化解了,有一个问题却盘桓在安能和用户之间成为一个死结,那就是原材料成本的增长带来的价格上涨。用户不能接受每吨高于燃煤的45元的生物质清洁能源价格,2015年一年,安能亏损近千万元,再也亏不下去了。怎么办?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雪中送炭施予援手支持新能源发展,由市经信委协调,伍家岗区、市财政局、高新区三家单位联合给予用户一定的新能源补贴,终于缓解了这一矛盾。
让王楠惊喜的是,随着生物产业园的发展,园区的水电交通都越来越方便,周边的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2017年,宜昌自贸片区挂牌,他们成为自贸片区的“区民”。
又站在发展的“中心地带”,王楠笑道。
而这一次,他们底气十足。
“我们提供的清洁能源不仅符合国家环保标准,是新兴产业,而且有助于宜昌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减少天然气收紧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给经济带来的压力”,王楠说。
王楠告诉记者,今年准备扩大产能,与宜昌高新区高投联合投资2.8亿元,再上一台燃气循环热电联产机组。
燃气机组?不是天然气收紧么,怎么敢上燃气机组?记者以为听错了。
是的,燃气机组。这样可以与两台生物质锅炉形成新的AB角,让两台生物质锅炉的产能全部激活,形成年产70万吨产能。满足生物产业园企业日益增长的能源市场需求。正如社会能源结构多元化有助于防范风险,我们企业原材料结构的多元化也有助于降低成本,一方面燃气可以帮我们适当拉低生物质收储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产能规模扩大,我们清洁能源的单位价格会降低,到时候,就不用再给政府添麻烦了。王楠的解释让记者豁然开朗,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低价高质更有保障的能源集中供应产生虹吸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来生物产业园、来自贸片区落户兴业。
2.8亿投资,是这位企业家对安能未来发展和宜昌经济前景看好的朴实表达和锵铿行动。
记者手记
在安能老厂停产拆迁前,记者曾经去车间看过,车间的墙上挂着一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牌子,牌子已经很旧了,有些掉漆,但是擦得干净锃亮,像一件散发着岁月味道的古董。记者见过很多设计得华丽精美的规章制度牌,但只有这样一块“老牌子”令人难以忘怀。在一个将要关停的旧厂,看到这样一块干净锃亮的制度牌,那一刻,记者相信,这个企业不管搬到哪儿,都会再次涅磐重生。
有人说,做企业越来越难。其实,在有些行业,做企业一直都不易。安能的成长之路基本上没有顺过。从亏损改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动饭碗动奶酪,步步惊心。刚挺过来,又是煤炭价格的飚升,煤电价格一度倒挂。还未来得及松口气,国家对小火电的控制,环境倒逼,企业必须转型。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栉风沐雨中,安能一步步把企业做大做多做强,成为全省热电行业的翘楚,拥有12家子公司,员工近1500人,总资产近25亿元。
虽然和一些百亿公司相比,安能的块头并不算很大,但一个企业能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历30年风风雨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思考和学习。
当下宜昌市正面临着化工产业转型的阵痛,一些企业也正处“搬转”的迷思,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敢。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滤去浮尘与浮躁,潜心静气地做企业,不为急功近利所惑,不为困难问题所惧,认认真真思考方向,扎扎实实解决问题。
早转早主动,早转增活力,早转显生机!这,就是安能给我们的启示!(记者 翟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