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高山村“拔穷刺”

2015-09-08 09:11 来源:bet87365线路检测—三峡日报 责任编辑:王道远

  秭归梅家河乡三掌坪村脱贫起步

  记者 田彬 李涛

  三掌坪村在秭归县梅家河乡政府的西北边,距离10公里,沿着盘山公路而上,一路上可见板栗树上挂满带刺的果实。正所谓,秋风起,板栗香。“再过一两个星期,就可以看到村民打板栗的景象,那叫一个热闹。”陪同记者的乡党委宣传委员王明东介绍,由于不懂防护知识,每年都有村民打板栗时被散落的毛刺扎伤眼睛。

  “是啊,落在肌肤上的刺可以轻易摘除,而扎在乡亲们心头多年的‘穷刺’要怎么拔出?”话锋一转的王明东道出几分耐人寻味的现实与无奈。

  采访车一路绕山慢行,偶尔遇见几户村民,不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便是蹲在自家院坝嬉戏的孩童,鲜有青壮年的身影。

  “三掌坪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出去打工挣钱,留在家的村民只过三种节日:九九重阳节、三八妇女节和六一儿童节。”王明东还用了一组数字佐证:全村近七成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均年收入4700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村的称呼让村民们如芒刺在背。

  在三掌坪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郑之刚对记者说:村平均海拔750米,属于典型的半高山村。经济来源主要是务工收入,其次是板栗等产业收入。在产业发展方面虽然做过很多尝试,形成了150亩柑橘、1000亩板栗、500亩核桃的规模,但由于能人外出、管理粗放、有树无收等原因,柑橘、核桃基本无收益,板栗受市场价格影响,每亩在好的年景也仅能收入800元左右,基本上是广种薄收。

  “贫困还有一个原因。”郑之刚提到,农民群众对在本土发家致富信心不足,缺乏斗志。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造成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外出的,对这片生养的土地只有苦难记忆,没有致富希望,在家的得过且过,外出的一心想着在外落脚。

  沿着小路向山上行进,我们见到了曾在温州打工的村民张作贵。年近六十的他,正忙着农活,一抬头,看见一行人向他走来,略显唐突。一身黝黑,光着脚丫,张作贵一路把我们引进还是土坯房的家里。近几年,除了照顾得过脑梗塞的老伴之外,近六十的他也容不得自己在外奔波劳累,他十分想在家门口就业。“家里种了一些玉米,也喂了两头猪和4只羊,儿子今年初到苏州做电子商务。”在张作贵看来,目前生活条件只够解决温饱而已,距离真正脱贫还有差距。为了增加收入,他想了一些办法,说着说着,他把我们带到房前的坡地里,拉着记者的手,指着一大棵板栗树说:“我发现,在板栗树下套种喜阴的魔芋,是个好办法。既不影响板栗树生长,又能结出大魔芋。”

  在走访的贫困村民中,令记者难忘的是71岁的村民鲁永仙和老伴曾其凤。受疾病拖累,他们老两口成为村里的低保户,儿子和媳妇常年在宜昌务工,孙子在武汉读书,每年学费加生活费好几万,他们迫切希望三掌坪村能够摘掉贫困帽子,成为村民眼里的“幸福村”和“希望村”。

  从村民口中,记者了解到,8月25日,副市长王国斌专程来三掌坪村进行了扶贫调研。与此同时,由市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惠琴带队的驻村扶贫工作队,现场查看了水、电、路、农业产业及村容村貌。目前政府、扶贫小组、村“两委”班子已经共同为三掌坪村在2018年前实现精准脱贫把脉问诊,制订了行动方案,力争在全市第二轮30个重点扶贫村中率先脱贫。“扶贫先扶志,我们不能光等上面,必须自己行动起来。”郑之刚告诉记者。目前村组干部正走家串户进行宣传鼓动,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斗志。郑之刚信心满怀,记者也深信不疑。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